古彩走兽瓷画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无论是古彩瓷艺术抑或是走兽画艺术都是经历了历史沉淀后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两者有着必然结合的自觉性。从审美角度来说,以装饰性十足的古彩瓷为载体而表现走兽元素的艺术语言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衍生的。诚然,古彩走兽瓷画在“造象”时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程式。本文将通过对古彩瓷和走兽画的综述对古彩走兽瓷做出概念的厘清,再通过笔法建构、器型构图和设色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对其“造象之道”的分析。
一、古彩瓷艺术
(一)发展流变
古彩瓷是景德镇最为传统的民间陶瓷艺术之一,又被称“五彩”,是传统釉上彩绘瓷系中比较经典的一个瓷种。古彩瓷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至清代发展成熟。由于经济、政治、人文积淀和地缘优势等因素的助推,景德镇成为了明代五彩生产的主要集散地。经济上,景德镇的陶瓷业产出惊人,甩开其他陶瓷工业园区城市很大一截;在政治上,景德镇不仅民间烧窑火热,官窑产业也在如火如荼的行进中;在人文积淀方面,景德镇是具有悠久且深厚陶瓷艺术基础的,文人画匠们纷纷齐聚景德镇,使得南北方瓷器的绘画装饰语言审美与技法得到融合,古彩瓷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景德镇还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优质的瓷土和齐全的产业链给了其传统陶瓷工业城市的身份,充足的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秀的工匠都使得“大明五彩”在景德镇的发展一骑绝尘。到了清代,古彩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论是烧造工艺、绘画技艺还是艺术造诣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时的古彩瓷在色彩上鲜艳明亮,瓷质洁白细腻,且所绘画的题材十分丰富又生动传神,装饰风味更加浓烈。比较明代的粗糙造型和颜色厚重单一要更加细腻精致了,但是装饰逐渐趋向繁缛,对技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对画工和烧制技术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古彩发展至今,在陶瓷装饰艺术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的陶瓷工作者在不断地继承传统和努力创新。
(二)姐妹艺术辨析
古彩在早些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而是以它的色彩技法特点命名的,比如红彩、斗彩、加彩等。可是实质上,我们一般将风格硬朗、颜色浓郁、技法相似的这几种釉上彩绘瓷都叫作古彩。所以,古彩的命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其他姐妹陶瓷艺术有一个区分。粉彩瓷以颜色温润雅致见长,所绘制的画面层次丰富且拥有很强的空间营造能力。粉彩之所以被称作粉彩,离不开其低饱和度的色彩特征,而这种特征得益于“玻璃白”的使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颜色变得淡化。也正是由于“玻璃白”,使得粉彩瓷在绘制物象之时具有层次清晰且如玉柔润的色彩表现。古彩在技法运用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方面虽浓艳但不刺目,而粉彩使用的是没骨画法。粉彩瓷的色彩丰富且柔和优雅,饱和度较低。而古彩瓷色彩相对简略,经常使用强烈艳丽的色彩来体现画面。
二、走兽瓷画综述
(一)走兽题材画
走兽画是国画花鸟中的一个分支科系,指的是以现实存在的畜兽动物或是想象中的瑞兽等为表现主体对象的绘画。走兽画的起源非常早,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就已经出现了走兽画。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走兽”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那时的走兽画或许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一定关系。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独立出现的走兽画,唐代的走兽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时的花鸟画也已经摆脱附庸身份独立成科了。五代两宋时期是走兽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下一个高峰就已经是八大山人所在的清朝了。走兽画也随着历史的长河一路向前,技法造型丰富且风格流派众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瓷上走兽画
走兽画以陶瓷为载体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青瓷上,那时虽然罕见,但是确有绘制抽象的走兽题材的青瓷。但是,由于历史环境、审美风貌和技术等原因,瓷上走兽画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进入唐代后,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情况终于有了向好的态势,不仅是陶瓷行业,整个艺术界都有很好的生长环境,唐代的长沙窑开启了繁荣的序幕,彩绘瓷得到了大规模的生产。长沙窑彩绘瓷是在褐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由单一褐彩发展为褐绿两彩,技术的发展也为题材表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走兽题材的绘画和纹饰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宋代之后,走兽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画花陶瓷艺术而出名的北方磁州窑,出现了很多白地黑花的走兽题材绘画。元代由于元青花的兴盛,青花走兽瓷画也具有很高的藝术影响力,注重以形写神的运用,其中,以景德镇的青花走兽瓷画产量最大。明代陶瓷走兽画虽较宋元有明显差距,但其仍取得了不少艺术成就,其艺术特色也有颇值称道处。清顺治和康熙早期与明末时期被称为瓷器史上的转变期,其风格依旧以明末写意风格为主,进入清康熙中期以后,陶瓷走兽画的清代风格开始形成并在乾隆时期达到最典型。
三、古彩走兽瓷画的造象之道
古彩走兽瓷画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不论是古彩瓷艺术抑或是走兽画艺术都是经历了历史沉淀后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两者有着必然结合的自觉性。从审美角度来说,以装饰性十足的古彩瓷为载体而表现走兽元素的艺术语言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衍生的。诚然,古彩走兽瓷画在“造象”时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程式,接下来将从笔法建构、器型构图和设色方法三个方面对其“造象之道”展开分析。
(一)笔法建构
在古彩走兽瓷的绘制过程中,对笔法的建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做到胸有成竹。走兽绘画最重要的是对毛发的笔势处理,倘若对构图法则的领悟只是停留在初级认识阶段,是无法表现出动物的生动意蕴的,必须做到笔意、笔力、笔势以及笔趣的自然和谐,否则短促且僵硬的线条表现只会徒增毛发的塑料感,变成粗劣的装饰画风,必然使人产生视觉的疲劳感。笔法的意蕴寻找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门槛,只有做到“气”“骨”“韵”“力”的节奏感与和谐感才能还到走兽瓷画的超然的画境。在古彩走兽瓷中,对“单线平涂”的技法要求是很高的,要做到呼吸感的毛发笔法,就必须一笔到位且一气呵成。
(二)“形”随“型”动
在器型构图方面,要做到“形”随“型”动,也就是指不同陶瓷载体上的不同构图方法。先说瓶子、罐子或者筒状的瓷瓶,由于其立体的器型特征,在绘制时需要表现三维空间,构图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不同的瓷瓶构图方式也不同,就像四方四面的镶器实质上是四个平面的绘制。因此,构图可以按照瓷板来绘制,也可以按照四个连贯的小画面通过延伸和系列而成一幅通景式的画面。对于曲面的瓷瓶构图可以使用错落式的方式进行绘制,确定主体后一定要加强背景周边的连贯性和延伸感,不论从任何一个面看去都不能是孤立的、凭空而来的。具体地说,在主体走兽绘制完成后可以加入岩石、苔藓等背景将画面“串起来”,使画面具有层次和纵深感。瓷板或者瓷盘的构图要相对简单一些,主要可以按照国画走兽的方式进行绘制。主要还是要具体器型具体分析,根据所需要表现的对象处理好造型之间点与面的关系,大小比例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随类”赋色
在古彩走兽瓷的设色处理上,可以遵循六法论中“随类赋彩”的程式。谢赫所提出的“随类赋彩”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传统中国色彩审美的内在要求,其不仅是要求按照客观对象的不同来确定色彩的运用,更大程度上有着艺术家们表达自我意象思维的意思。它可以不是客观存在的固有色彩,而是艺术家们虚构和联想出的色彩。在古彩走兽瓷装饰之中,由于工艺的难度和色料呈色的局限,这种“随类赋色”的创作理念是和古彩的工艺特征相契合的。在古彩走兽瓷中,抓住色彩的对比规矩十分重要,运用补色和高纯度的色彩绘制猛兽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造成夸张的艺术冲突,也符合了民间的传统审美。其次,要抓住线条与色块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抓住色塊与色块之间的搭配关系。不同的颜色之间要处理好对比与和谐关系是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的,具体来说,古彩走兽瓷画中毛发是大片的色块,倘若是黄色的,背景通常使用赭石色的山石或草绿、或墨绿色的草地苔藓作为大片的背景色。从传统文化审美的角度说,也是受到了民间年画的影响,古彩走兽画也充分运用了民间传统的色彩搭配规律,再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四、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诚然,古彩走兽艺术有着更多的个性化思想诠释,但是从先人的辉煌过去中吸取和继承优质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可否认的是,古彩瓷在现如今的审美评判标准下出现雅与俗的两极分化,但是古彩走兽瓷的民族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随着工艺与艺术的不断融合和陶瓷文化的不断创新,每一位陶瓷艺术家都做好自己的时代人物,未来的陶瓷文化发展将再次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林卫国,艺名林正茂,男,江西景德镇,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艺术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