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山水瓷画产生于清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工艺与艺术的精彩融合,有着清晰而独特的发展脉络,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美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起着重要作用。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孕育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粉彩山水瓷画的发展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融合,多元文化的因素也因此深深影响着粉彩山水瓷画。从多元文化影响的视角探究粉彩山水瓷画,能使我们更确切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多元文化对粉彩山水瓷画的重要意义。
一、古典文化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
粉彩山水瓷画起源于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盛世,盛世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使它成为古典陶瓷文化精华的代表。古典文化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宫廷和民间。两者相互贯通,成为有机的文化体并深深影响着粉彩山水瓷画的艺术品质。
粉彩山水瓷画最初是为满足宫廷文化艺术欣赏的需求而出现的,因而在初期,宫廷审美倾向对其有决定性影响。清朝康熙晚期,宫廷中出现了珐琅彩瓷热潮,当珐琅彩瓷辗转至景德镇御窑厂时,它与传统的五彩瓷互相融合,由此诞生了全新的粉彩瓷艺术形式。
清朝雍正时期,粉彩瓷绘制技巧日臻成熟,粉彩山水瓷画应运而生。粉彩山水瓷画自初创期便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极好地体现出当时的宫廷文化特色,运用细腻的工笔形式,线条工细、设色精致,主要效仿唐岱山水画风,画面秀丽精致,粉润柔和。陈浏在《陶雅》中对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娇艳夺目,工致殊常”。乾隆时期,粉彩山水瓷画展现出雍容富贵的宫廷画风貌,上承唐宋青绿山水,下接清宫院画,绘制细腻,设色艳丽,追求工笔重彩。雍正的秀丽、乾隆的富贵成为宫廷粉彩山水瓷画的重要特征。
粉彩山水瓷画由宫廷流入民间后,便增添了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其受众不再限于贵族,也开始囊括布衣百姓。符合民间审美习惯的民窑粉彩山水瓷画由此出现。民窑粉彩山水瓷画常绘制民众喜爱的画面,显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化特征,山水间常描绘一些带有吉样寓意的意向,如祥云、松树、仙鹤、仙道、灵芝等。
二、江南地城性文裕特征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
粉彩山水瓷画的主要产地为景德镇,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山清水秀,为典型的江南地理风貌,创作者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经常以这样的景色为描绘对象,因此粉彩山水瓷画深受江南地域性文化特征影响,主要表现在:粉彩山水瓷画所绘制的景致多为江南丘陵景色,以秀美的江南山川为主要描绘对象,其线条纤细工致、色彩丰富明丽,具备江南艺术的共同特征。
当代各地文化交流虽日趋频繁,但粉彩山水瓷画仍受到江南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影響。粉彩山水瓷画的主产地仍然是景德镇,创作者仍然多为本土艺术家,如珠山八友汪野亭开创的汪派山水,其文化品味仍然是以江南气韵为主。
地域文化特征是粉彩山水瓷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文化基础,是其文化优势和根基。正是因为强烈的地域性和本土性,粉彩山水瓷画才鲜明区别于其他陶瓷艺术形式,并成为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三、外来文裕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
清代宫廷文化艺术对外来文化秉持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因此也使得西方文化艺术精华得以成为清代宫廷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粉彩山水瓷画由此染上了别样的外来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大量采用西方油画技法,采用渲染技法,使山石立体效果强烈,产生鲜明的层次感,有别于传统五彩采用的平涂技法;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区别,利用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使粉彩山水更接近于现实山水。
清代康熙晚期至乾隆时期,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高峰期,粉彩山水瓷画也在此时奠定了中外合璧的艺术面貌。民国时期,随着洋瓷的倾销,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此时的粉彩山水瓷画主要效仿的是产生于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上海画派”风格。改革开放后,体现着现代陶艺思想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为粉彩山水瓷画增添了时代感。
粉彩山水瓷画发生并发展于多元文化融合的环境中,且受到多元文化特征的深刻影响。古典文化是它的核心组成部分,地域性文化特征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审美内涵,外来文化给了它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古典、外来与地域三类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独特多元文化内涵,是粉彩山水瓷画得以蓬勃发展并具有永恒艺术生命力的文化源泉。今后,粉彩山水瓷画的创作者们要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并吸纳外来文化艺术精华,具备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如此,才能传承粉彩山水瓷画固有的文化优势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